近年来,靶向药物的问世开启了肺癌精准治疗时代。但是,对于驱动基因阴性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治疗选择依旧非常有限。免疫治疗的到来为肺癌治疗模式带来了全新的改变,并丰富了从单药到联合治疗的格局。今年的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上,百济神州的一项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晚期非鳞状NSCLC的关键Ⅲ期临床研究(RATIONALE)公布了其重磅研究数据,结果惊艳众人。本期将分享一例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晚期不携带EGFR突变或ALK易位的非鳞状NSCLC患者的病例。
本期专家杨镇洲教授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美国杜克大学肿瘤放射治疗学博士后
重庆医院肿瘤中心主任
重庆市肿瘤放射治疗学学术技术带头人
中国抗癌协会放射防护专委会常务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放射肿瘤治疗医师分会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免疫治疗专家委员会委员
医院学会放射治疗学专业委员会鼻咽癌学组委员
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分子靶向治疗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重庆市化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重庆市药学会药物临床试验专委会肿瘤学组副组长
第二届“重庆英才·创新领*人才”
*玉胜
重庆医院肿瘤中心
主治医师、博士研究生
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分子靶向治疗专委会委员
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放疗专委会委员
基本情况一般资料:患者男性,54岁。
主诉:反复咳嗽、咳痰1年,加重3月。
现病史:患者于年4月20日外院行胸部增强CT提示:右肺中央型肺癌伴右上肺不张,右肺动脉癌栓形成可能性大。同年4月26日于外院行纤支镜检查提示:右主、右上叶新生物,肺癌可能。病检结果提示:浸润性癌,建议免疫组化进一步检查。患者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就诊。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其他慢性病史;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
个人史、家族史:吸烟史30年,30支/日;饮酒30年,ml/日;否认特殊疾病家族史。
查体:ECOGPS0分;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明显肿大;右上肺未闻及呼吸音,双肺呼吸音低。余查体未见明显异常。
纤维支气管镜检:浸润性肺,结合免疫组化考虑为低分化腺癌。免疫组化:CK(+++),CK7(+++),CK5/6(+),P63(+),TTF-1(+++),NapsinA(-),Ki-67(+)70%,CgA(-),Syn(-)。
肿瘤标志物:CEA:3.31ng/ml,角蛋白CYFRA21-1:22.86ng/ml。
颅脑MR、骨显像:未见转移征象。
基因检测结果:EGFR(-),ALK(-),TMB49.5Muts/MB(百分位≥75%)。
胸腹部增强CT(-06-03):1.右肺上叶支气管内占位及邻近片块影,考虑中央型肺癌可能性大,伴右肺上叶及中叶阻塞性肺不张,上腔静脉及右肺动脉受侵,右肺门、纵膈及颈根部淋巴结肿大;2.双肺散在炎症;3.双肺气肿;4.右侧少量胸腔积液。
图1:年6月3日,基线期胸部CT
诊断:右肺上叶低分化腺癌,T4N3M0,IIIB期(根据AJCC第七版),伴右肺门、纵隔及颈部淋巴结转移,EGFR(-),ALK(-),TMB49.5Muts/MB(百分位≥75%)。
治疗经过01免疫联合化疗经患者充分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于年6月5日~9月26日予以第一阶段免疫联合化疗方案:“替雷利珠单抗+培美曲塞+卡铂”治疗,共6周期。
(1)联合治疗2周期:
胸部CT:右肺上叶肿块明显缩小,颈部淋巴结转移灶明显缩小。
疗效评价:PR。
图2:年7月18日,免疫联合治疗2周期后胸部CT
(2)联合治疗6周期:
胸部CT:右肺上叶肿块较前继续缩小,颈部淋巴结转移灶明显缩小。
疗效评价:PR。
图3:年10月9日,免疫联合治疗6周期后胸部CT
02免疫维持治疗患者经6个周期免疫联合化疗治疗,疗效维持在PR,予以“替雷利珠单抗+培美曲塞”维持治疗,至今已用药16周期(共22周期)。
(1)维持治疗14周期(共20周期):
胸部CT:右肺上叶肿块明显缩小,病灶区钙化,颈部淋巴结转移灶明显缩小。
疗效评价:PR。
图4:年8月26日,免疫维持治疗14周期(共20周期)后胸部CT
病例总结本例患者以“反复咳嗽、咳痰1年,加重3月”来诊,诊断为“左肺上叶低分化腺癌,T4N3M0,IIIB期(根据AJCC第七版),伴右肺门、纵隔及颈部淋巴结转移,驱动基因阴性”。经患者充分知情同意后,第一阶段予以“替雷利珠单抗+培美曲塞+卡铂”免疫联合化疗,第二阶段予以“替雷利珠单抗+培美曲塞”免疫维持治疗。
患者经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培美曲塞及卡铂治疗2个周期后,右肺上叶肿块明显缩小,颈部淋巴结转移灶明显缩小,疗效评价达到PR,治疗6个月后疗效稳定在PR,治疗过程中未出现免疫相关严重不良反应。
患者第二阶段予以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培美曲塞维持治疗,用药至今已20周期(共22周期),右肺上叶肿块明显缩小,病灶区钙化,颈部淋巴结转移灶明显缩小。总体疗效持续稳定在PR,且安全性良好,患者可以耐受。截至发稿时,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已超过15个月。
专家点评自年IPASS临床研究证实EGFR-TKI可延长患者PFS之后,关于驱动基因阳性NSCLC的相关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仍有约65%~75%的驱动基因阴性NSCLC患者无法得到有效治疗——含铂双药化疗作为传统的治疗方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与中位总生存期(mOS)分别仅5~6个月和11~12个月[1]。
年美国《科学》杂志将癌症免疫治疗评为“重大突破”,此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一线单药治疗迎来蓬勃发展,其中PD-1/PD-L1抑制剂作为免疫治疗中的主力*,在癌症治疗领域备受瞩目。在单药的基础上,KEYNOTE-研究进一步将PD-1联合化疗的ORR提高到55%,中位PFS为13个月[2],同样的结果在Ⅲ期临床试验KEYNOTE-[3]中得到证实,晚期NSCLC治疗进入免疫联合化疗模式的全新时代。但是,这些研究主要纳入的受试者为欧美人群,中国人群的研究数据相对较少,我国患者的药物可及性有限,用药依从性也较差。
为了丰富中国NSCLC患者人群的研究数据,百济神州公司面向中国人群开展了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培美曲塞+铂类)治疗不携带EGFR突变或ALK易位的非鳞状NSCLC患者的RATIONALE研究,其数据已在今年的ESMO上公布。结果显示,相比单纯培美曲塞+铂类化疗,联合替雷利珠单抗治疗可显著改善PFS,疾病进展风险显著降低了36%(mPFS:9.7vs7.6个月;P=0.;HR=0.[95%CI:0.-0.])、ORR明显提升近一倍(57%vs37%,[95%CI:50.6-64.0])、DOR明显延长(mDOR:8.5vs6.0个月[95%CI:6.80-10.58])。在传统化疗方案基础上联合替雷利珠单抗,患者整体安全性、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以轻中度为主且可控,且未发现新的安全性信号。
本例患者明确为驱动基因阴性的右肺上叶低分化腺癌(T4N3M0,IIIB期),伴右肺门、纵隔及颈部淋巴结转移,经第一阶段应用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培美曲塞及铂类治疗2周期,疗效就达到PR,获得了较为迅速的免疫应答。随着治疗的继续,到用药6周期时,右肺上叶肿块和纵隔及颈部淋巴结转移灶进一步缩小,疗效仍维持在PR。之后予以第二阶段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培美曲塞维持治疗,疗效仍稳定在PR,患者整体治疗过程中也没有出现其他新发病灶,整体病情平稳且安全性良好。
本例患者能够获得快速、持久的免疫应答,或与替雷利珠单抗的特殊结构改造有关——替雷利珠单抗经基因工程改造优化了Fc段,最大限度地减少与巨噬细胞上FcγR的结合,消除了抗体依赖的细胞吞噬作用(ADCP)效应,避免了因T细胞的耗竭而影响抗肿瘤疗效。此外,替雷利珠单抗的Fab段具有独特结合位点,其与PD-1的亲和力更高,可以更彻底持久地阻断PD-1与PD-L1的结合。替雷利珠单抗的终末半衰期约为26天,达到了同类药物最高范围,同时IC50、EC50均达到了同类药物最低范围,意味着替雷利珠单抗有更为持续、较强的抗肿瘤效应[4,5]。
回溯免疫治疗长达百年的发展史,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诞生实现了肿瘤免疫治疗的飞速发展。随着从实验室到临床研究、从二线治疗到一线治疗、从单药治疗到多药联合的不断探索,PD-1/PD-L1抑制剂在晚期NSCLC的治疗中日渐羽翼丰满,并描绘了驱动基因阴性患者的个体化精准治疗蓝图。除外已经获得成功的、分别针对非鳞状和鳞状NSCLC的RATIONALE和研究,替雷利珠单抗在肺癌领域还进行了全面布局,将免疫治疗扩展到了NSCLC一线治疗以外的领域——替雷利珠单抗单药治疗晚期二/三线NSCLC患者的全球多中心III期注册临床研究(RATIONALE研究)已经完成全球的入组,替雷利珠单抗联合EP方案治疗一线广泛期SCLC患者的III期注册临床研究(RATIONALE研究)也正在进行中,数据公布值得期待。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晚期肺癌患者的治疗策略和理念也将不断推陈出新、再创辉煌!(病例专家:*玉胜,点评专家:杨镇洲)
参考文献
[1]socinskiMA,BondarenkoI,KarasevaNA,etal.Weeklynab-paclitaxe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