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京师论坛会议报道精彩继续。医院内分泌高莹教授带来“回顾晚期甲状腺癌患者的化疗和靶向治疗”的讲题,通过系统的回顾文献,梳理了局部晚期甲状腺癌患者新辅助治疗的概念、相关治疗手段及其疗效和前景。
中医院医院罗德红教授团队致力于通过改善线圈技术,提升甲状腺MR图像的范围和质量。
新辅助治疗概念、分类、目的及疗效
概念:在传统治疗(通常是手术前)应用新辅助治疗,以缩小肿瘤体积
新辅助治疗的方法分类:化疗、放疗、I、靶向治疗、免疫治疗
目的:应用于术前评估不能完全切除的肿瘤,以降低肿瘤分期、提高根治性切除的可能性、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局部晚期甲状腺癌新辅助治疗的疗效:
新辅助化疗以阿霉素为基础,有一定疗效,但应用较少
放疗疗效不佳,在大部分肿瘤中并不作为可切除病灶的推荐
文献证实,新辅助I治疗可缩小术前肿瘤体积,降低手术难度
新辅助靶向治疗的病例报道较少,已报道的病例疗效好
文献病例回顾
男性,32岁,7.8cm肿物
辅助检查:
FNA提示PTC,侵犯气管、食管及邻近结构
CT:6.8×3.4×3.4cm(图A)的病变,邻近颈动脉,浸润周围脂肪
左颈部1.0×1.0×1.0cm淋巴结
肺上3个结节0.6,0.4和0.4cm
基因检测:BRAF-,RAS-
治疗:
索拉非尼mgqd,6个月后手术
I治疗,mCi
一年后随访:TSH9.1mU/L,Tg5.2ng/ml
新辅助靶向治疗药物的文献回顾
然而,新辅助治疗还存在诸如药物种类选择、剂量选择、疗程、停药多久后手术、如何减少副反应等问题仍有待解决。
小结
1.局晚期甲状腺癌相对少见,争取R0/R1的手术切除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
2.新辅助治疗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仍需要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
3.个体化治疗方案有待深入研究
专家讨论
与会专家对超声在甲状腺结节中的评估作用进行了讨论。
当遇到晚期肿物的时候,通常推荐MR或CT进行评估,超声很少提及。超声对于局部晚期甲状腺癌的评估有一定优势,可为其他科室医生提供更多的信息。
1,目前超声技术的软组织分辨率达毫米级,对于晚期肿瘤局部边界的判定有一定帮助。
2.超声造影对判断肿物和气管食管血管的关系很有帮助,有益于整体评估。
桂琳教授简要分享了一例局部晚期ATC患者的病例(pT4bN1M0,IVB期),其经PD-1单抗联合安罗替尼治疗后,疗效显著(2周期后达PR,目前缓解18月余)。
证实分子标志物检测指导下的精准多学科综合治疗是可行的;
多靶点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能是ATC的有效治疗,值得进一步探索。
专家讨论
问题一:
DTC高龄患者,无法手术,是否可接受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
若患者无基础疾病,可考虑化疗。对于高龄患者来说,阿帕替尼mg,安罗替尼8mg都是可以耐受且证实有效的。临床实际操作中需要根据患者个人情况具体评估病情,并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未分化癌患者不能放弃。对于局部晚期高龄DTC来说,若患者病情较稳定,那么考虑到过早进行靶向治疗可能导致耐药,使分化型甲状腺癌向分化不好的方向转变,因此暂不进行靶向治疗。当疾病进展,影响患者生命时可考虑应用靶向治疗。
甲状腺MR研究现状
1.国内外研究不多,样本量小,多为回顾性研究。
2.多应用头颈联合线圈或普通颈部线圈。
3.检查序列不规范、图像质量不佳。
4.超声诊断准确率达95%以上,CT扫描范围大,能评价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但是对甲状腺小病灶显示困难,尤其3mm以下病灶。
5.应用头颈联合线圈,甲状腺MR的图像质量不佳,随着线圈技术的改善,8通道、16通道、32通道线圈的推出,明显提高了甲状腺及颈部淋巴结的图像质量。现在的32通道扫描甲状腺的颈部相控阵线圈上界达到颅底以上2cm,向下能达主动脉弓水平,且能获得高清晰度的图像,能准确评估病变与动脉、气管、食管、纵隔的关系。
目前,甲状腺的影像学检查MR不是主流,是超声、CT的有益补充,将来,甲状腺的MR检查应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专家讨论
问题一:
在影像学中如何进行甲状腺癌治疗疗效的评估?
目前,超声、CT是评估甲状腺疗效的主流检查方法,将来,MR在评价甲状腺癌疗效方面会有越来越明显的作用。
对于罗教授刚才介绍的甲状腺MR部分,MR检查对于发现小的甲状旁腺的肿瘤很有意义,随着多线圈技术的发展,对于甲状腺肿瘤特别是甲状旁腺肿瘤的影像诊断起到更好的作用,可以补充CT和超声诊断的不足,为外科医生定位提供更多信息。
年第四期京师论坛会议到此报道完毕,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