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肿物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两例颌下腺肿物下
TUhjnbcbe - 2021/4/28 5:39:00
病例一,男,42岁,自述颌下区肿块,声像图如下:左侧颌下腺内见一低回声肿块,大小约2.1×1.7×1.2cm。病理结果为腺样囊性癌。腺样囊性癌是好发于涎腺组织的上皮性恶性肿瘤,比较少见,是小唾液腺最常见的的恶性肿瘤,其次是腮腺和颌下腺。占颌下腺恶性肿瘤的40%。可以发病于任何年龄,40~60岁居多。腺样囊性癌又分为筛状型、管状型和实体型3种亚型。通常同一瘤体中3种类型可同时存在,病理主要根据上述成分所占比例划分类型。不论肿瘤大小、分型与分化程度。腺样囊性癌均具有嗜神经侵袭性及高度肺转移性,因此常有神经症状,如疼痛、面瘫、舌麻木、舌运动不适等症状。另一特点为颈部淋巴转移率低,早期患者一般不必做颈部淋巴清扫。腺样囊性癌的灰阶超声具有恶性肿瘤的一般表现,即形态不规则,边缘不整齐,呈分叶状,内部回声不均匀,血流上通常为少血流信号。超声检查时,结合腺样囊性癌特殊临床表现,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诊断符合率。典型的嗜神经性使肿瘤早期即可发生神经侵袭和转移,导致疼痛及面瘫、麻木等神经受损症状。若腮腺、颌下腺肿瘤具有上述恶性声像表现,同时患者出现疼痛及面瘫症状,或舌麻木及舌下神经麻痹症状时,则考虑腺样囊性癌可能。病例二,女,69岁,自述左侧颌下区肿块,声像图如下:左侧颌下腺内见一低回声肿块,大小约3.7×2.7×2.0cm。病理结果为淋巴上皮瘤样癌淋巴上皮瘤样癌,即淋巴上皮癌,涎腺淋巴上皮瘤样癌是一种少见的原发性唾液腺恶性肿瘤,多发生于腮腺和颌下腺的、形态类似于鼻咽部的浸润性癌或其他部位的淋巴上皮癌的涎腺未分化癌,肿瘤与EB病*感染密切相关。本病易发生淋巴结转移,最先转移腮腺区淋巴结。文献检索显示淋巴上皮瘤样癌发病率低,声像图无明显特征,部分带有恶性特征,与良性淋巴上皮病变、腺体低分化癌等疾病鉴别有一定的难度。通过对病灶以及同侧颈部淋巴结超声检查,观察其是否有恶性征象,可提高超声定性诊断符合率。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两例颌下腺肿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