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肿物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典藏病例推送专题2咽后巨大肿物的诊治
TUhjnbcbe - 2021/4/8 2:10:00

典藏病例推送专题2:

咽后巨大肿物的诊治

前言

咽喉及头颈部肿瘤严重危害发音、吞咽及呼吸功能,其解剖结构复杂,肿瘤类型多样,治疗极具挑战性。复旦大医院头颈外科团队长期致力于喉癌、下咽癌、口咽癌等头颈部肿瘤的诊治工作,迎合“十四五”发展契机,我们将系列推出头颈部肿瘤医学科普、精选论文、典藏病例、诊疗前沿、手术精讲等相关内容,与头颈外科同道分享交流,携手共进!

典藏病例系列

本年度典藏病例系列将总结近一年来我们在喉癌、下咽癌、咽旁间隙肿瘤等头颈外科具有一定讨论价值的典型病例,分享诊疗经过,共同探讨提高。

咽后间隙巨大肿物的诊治

Part1

入院情况

病史摘要

1.男,51岁;

2.主诉:发现双侧颈部肿大2月余;

3.现病史:伴声嘶、吞咽稍困难1月,饮水偶有呛咳,无呼吸困难、张口困难等;

4.辅助检查:颈部:双侧颈前区明显肿胀,左侧著,质地软,边界不清,无压痛,无皮肤破溃、颜色改变;喉部:咽腔狭小,会厌右偏。

增强MRI

咽后、椎前区弥漫不规则占位,病灶上界达悬雍垂上缘水平,下至胸廓入口区,两侧达颈动脉鞘前内缘,颈动脉鞘血管受压向后外侧移位,前达双侧颌下区,左侧著。咽后壁、环后区、颈段食道、双侧甲状腺后缘受压,双咽后及颈部多发小淋巴结。

术前诊断

咽后间隙肿瘤(脂肪源性)

诊断依据:影像学

咽后间隙(retropharyngealspace)位于椎前筋膜和颊咽筋膜之间,上起颅底,下至上纵隔,外为颈动脉鞘。咽后间隙在中线处被咽缝分为左右两侧,且不相通。

咽旁间隙(parapharyngealspace)

位于椎前筋膜与颊咽筋膜之间,前界为颊咽肌缝,外侧为覆盖翼内肌和腮腺深面及下颌骨的颈筋膜浅层,为一圆锥形间隙。

横断面解剖咽旁及咽后解剖图

咽后间隙向外、前与咽旁间隙相通

Part2

手术经过

1.作颈部大“U”型切口,向上翻起颈阔肌皮瓣;

2.右胸锁乳突肌前缘解剖出颈内静脉,颈内静脉内侧、肩胛舌骨肌深面见肿瘤:11*10*4cm,有包膜,质地中等稍软;

3.沿肿瘤包膜分离:上:下颌骨水平,下:胸骨柄水平,内:甲状腺,后:椎前筋膜;

4.左侧:同对侧方式;

5.游离两侧肿瘤后完整切除,送病理;

6.放置引流、缝合;

7.预防性气切。

术中诊断

咽后间隙肿瘤(脂肪源性)

Part3

术后情况

术后病理

(咽后)脂肪源性肿瘤,大小10*10*4cm,瘤体较大,部分细胞有异形。结合免疫组化,考虑高分化脂肪肉瘤。

免疫组化:MDM2(+),S(+),CDK4(+),P16(+),ki67(2%-3%)

术后治疗

积极换药治疗及抗炎对症处理,术后12天拔管,伤口甲类愈合。目前随访中。

术后诊断

咽后间隙脂肪肉瘤

Part4

讨论分析

咽后间隙肿瘤

咽后间隙肿瘤早期诊断较为困难,巨大者少见,国内外文献有病例报道。在头颈部肿瘤中,脂肪肉瘤占比1.8%—6.3%。肿瘤较小时,患者可有吞咽不适或吞咽困难,颈部肿物增大时,可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根据影像学(CT/MRI)确定肿瘤类型、位置及大小。脂肪肉瘤预后与病理类型相关,免疫组化标记物MDM2,S及CDK4能帮助其诊断及预后,而且FISH检测MDM2基因扩增也能帮助其分型。目前咽后间隙肿瘤主要方式为手术切除,瘤体小可通过支撑喉镜手术切除,对较大肿瘤多采用双颈侧切开路径,因脂肪肉瘤有包膜,瘤体软,可用手指与正常组织钝性分离,将肿瘤完整切除。对于不能完整切除或有转移病灶,术后行放、化疗对控制疾病是有帮助的。因此,手术尽可能将肿瘤完整切除,并对复发者应再次做病理诊断,已明确诊断及规范治疗。

围手术期注意事项

术中注意:

重要结构保护:颈动脉鞘位置改变、后组颅神经、喉返神经、甲状旁腺;

完整切除肿瘤。

气道管理:

预防性气切

SpO2监测

气胸风险

参考文献

[1]代亚错,李靖,臧艳姿,等.原发于咽后壁巨大高分化脂肪肉瘤一例[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52-53.

[2]王亚波,范志涛,张晓岚,等.咽后间隙高分化脂肪肉瘤1例[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33(04):95-97.

[3]HeJG,JiangH,YangBB,LinPF.Liposar

1
查看完整版本: 典藏病例推送专题2咽后巨大肿物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