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肿物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颈部血管及周围血管鞘区病变影像学表现
TUhjnbcbe - 2020/11/18 8:09:00
为什么会得白癞风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7238488.html

颈动脉体瘤

简要病史:女性,16岁,主诉:发现右侧颈部肿物1月余。

影像诊断:

图A轴位平扫右下颌角水平颈动脉鞘区的病变可见团块状站位,病灶呈类圆形,边界尚清,与邻近血管分界不清,病灶最大径约为3.6cm,病灶密度均匀,密度略低于肌肉组织

图B、C、D轴位及冠、矢状位示病灶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病灶与颈部血管关系密切,病变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上方,颈内外动脉受推压距离扩大,未见侵犯征象

病理诊断:「右颈动脉肿物切除标本」:右颈动脉体瘤。

概述:

颈动脉体瘤是一种少见的颈部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颈动脉间隙软组织肿块,增强后明显强化

本病的强化特点有特征诊断意义,增强后病灶明显均匀强化,可见病变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上方的颈内外动脉之间,颈内外动脉受推压距离扩大

神经鞘瘤

简要病史:女性,47岁,主诉:发现左颈部肿物3年余

影像诊断:

图A轴位平扫示左侧颈动脉鞘区—左侧甲状腺上缘水平至左咽旁间隙之间可见软组织密度影,病灶边缘光整,境界清楚,密度较均匀,中央未见液性坏死低密度区

图B、C、D轴位及冠状位增强后呈轻度均匀强化,境界清楚,周围颈部组织成受推压改变

病理诊断:「左颈部肿块切除标本」:神经鞘瘤伴粘液变性

概述:

神经鞘瘤是一种生长缓慢、起源于神经鞘膜许旺细胞的良性肿瘤,又称施万瘤

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常见于20-50岁,无性别差异,颈部神经鞘瘤常见于颈动脉间隙,来自于迷走神经、舌下神经及颈交感干,肿瘤大多单发

典型的CT表现为颈动脉间隙内软组织密度肿块,大多为边界清楚的类圆形肿块,较大肿块中央常见低密度坏死、囊变,增强后肿块呈明显不均匀强化,液性成分不强化

肿块周围的血管包扩颈总动脉及颈内外动脉可受推压移位

血管瘤

简要病史:女性,11岁,主诉:发现左颈部巨大肿物1年余

影像诊断:

图A轴位平扫示左侧锁骨上窝见一团块状软组织密度影,大小约6.7x4.6cm,密度均匀,境界清楚,CT值约36-43HU,边界清楚,脂肪间隙清晰

图B、C、D轴位增强后动脉期病灶内见斑片、条索状明显强化灶,强化密度与动脉血管相当,静脉期呈不均匀明显强化,延迟期可见对比剂进一步向病灶内填充

甲状腺左侧叶呈受压、推移改变,甲状腺双侧叶对称,未见明显异常密度影

病理诊断:「颈部肿物切除标本」:混合性血管瘤伴有硬化

概述:

血管瘤是真性肿瘤,是婴幼儿头颈部最常见的肿瘤,分海绵状、毛细管型及混合型3种,发病年龄多为儿童和青年,女性多于男性,成人的海绵状血管瘤实际上在儿童时期已有病变

临床症状和体征多无特殊。主诉多为无痛性软组织肿块。血管瘤的CT表现为颈部软组织内(主要位于肌肉组织问)的软组织样密度影,形态多为不规则的团块、条片状或结节状,病灶呈稍低密度或等密度,密度多较均匀,有分隔,边界相对清楚,瘤内常可见的钙化、骨化、静脉石影等

CT动态增强扫描可显示病灶多呈较明显条片状、结节状强化.在随后的延迟扫描可见强化范围扩大但密度降低,之后由于造影剂流出,病灶密度呈偏高密度或等密度,呈现一定程度的血管瘤「渐进性强化」的特点

颈静脉球瘤

简要病史:女性,50岁,主诉:发现搏动性耳鸣1年余

影像诊断:

图A轴位平扫示左侧颅底颈静脉孔区可见明显骨质破坏,并见软组织密度肿块影,肿块CT值约34~43HU

图B、C、D轴位及冠状位增强见病灶呈均一明显强化,大小约4.3×5.2cm,CT值约~HU,肿块与邻近血管分支间关系较密切,与邻近左侧椎动脉关系较密切,左侧颈内动脉略呈包绕改变,该节段颈内静脉未见明显显影

图E、F、GMRI平扫示左侧颈静脉孔区可见团块状异常信号影,边界尚清,范围约5.1cmX4.5cmX3.5cm,T1WI呈等信号,T2WI、水抑制呈高信号,病灶实质可见散在斑点状稍高信号影及流空血管影

图H、I、J增强扫描见明显均匀强化;病灶侵犯左侧岩骨尖,T1WI信号减低;第4脑室稍受压变窄

病理诊断:(左颅底)颈静脉球瘤

概述:

颈静脉球瘤属非嗜铬副神经节瘤,原发于颈静脉球外膜分布的副交感神经节

颈静脉球瘤起源于颈静脉球壁的化学感受器,为良性血管性肿瘤,但其生长方式呈恶性。肿瘤命名较多,如非嗜铬性副神经瘤、副节瘤或化学感受器瘤等。典型颈静脉球瘤的CT表现颈静脉孔区可见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边界清楚,密度与脑实质相当,肿瘤生长较大时常推压周围软组织并破坏周围骨质

肿瘤较小时,骨质改变仅表现为颈静脉窝扩大,边缘呈虫蚀样骨质破坏;随着肿瘤的生长,可广泛侵犯颅骨周围骨质结构,CT表现为广泛的骨质密度减低和不规则骨质破坏,增强后病灶成明显强化

MRI的典型表现颈静脉孔区的软组织占位,边缘清楚,骨质破坏明显,病灶T1WI为低或等信号,T2WI高信号,由于血供丰富,肿瘤内存在较多迂曲的血管,因此病灶在T1WI、T2WI呈点装高信号、线状低信号-「盐和胡椒」征,肿瘤呈增强后呈明显早期强化,随着时间延长,强化程度逐渐消褪

淋巴管瘤

简要病史女性,13岁,主诉:发现左颈部肿物进行性增大4月余

影像表现:

图A、B、CMRI平扫示右侧颈部可见一类圆形占位,为单发病灶,体积较大,最大径约为7.1cm,病灶边缘光整,境界清楚,周围组织呈受推压改变,病灶T1WI低信号,T2WI及压脂高信号,中央可见多发分隔信号影

图D、E、F病灶边缘可见一囊壁,较薄,内壁较光滑,未见明显壁结节形成,增强后病灶未见明显强化,囊壁及中央分隔信号影明显强化

诊断:右侧颈部占位,考虑颈部淋巴管瘤可能

病理诊断:「颈部肿物」:符合淋巴管瘤

概述:

淋巴管瘤是一种由于淋巴管增生和扩张而形成的一种良性肿瘤,多数学者认为是淋巴管先天发育异常或继发淋巴管损伤所致,淋巴管的发育不全、错构、淋巴引流梗阻、管腔异常扩张致淋巴管呈瘤样增大,形成囊性肿块,颈部最多见,占75%,呈单侧分布,极少数为双侧、弥漫分布

主要位于颈动脉间隙内,颈后三角和颈外侧三角,随年龄增长而体积逐渐增大,并沿邻近的组织间隙蔓延生长,向上至咽旁间隙、颌下、面部,向内至咽后间隙,向外达腋窝,向下可延伸至胸骨后甚至进入纵隔内

典型的MRI表现:MRI征象依据囊内成分不同信号差异较大。囊肿MRI检查呈均匀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边界光滑清晰,囊壁菲薄,囊内可见多个分隔影像。囊肿感染后,平扫MRI呈T1WI等信号,T2WI高信号表现,增强囊壁呈不均匀厚壁强化

当囊肿出血时,T1WI可见囊内为T1WI高信号,或可出现液一液平面征象

颈深部间隙感染性疾病

简要病史:女性,67岁,主诉:上呼吸道感染1月余,伴咽喉疼痛15天,加重2天

影像诊断:

图A、B、CMRI平扫示右颈部胸锁乳突肌深面见一不规则形异常信号影,与周围组织界面欠清楚,T1WI示病灶主体呈等信号、中央区见不规则低信号,T2WI示病灶呈等高混杂信号,DWI呈高信号,周围可见液性渗出信号影

图D、E、F增强后病灶主体部分呈明显环形强化,中央液性坏死区未见明显强化,病灶与周围颈部组织分界不清

病理诊断:「颈部脓腔组织」:为炎性渗出、化脓性肉芽肿和瘢痕样组织

概述:

颈深部间隙的感染大部分为局限性于颈部筋膜间隙内的感染,可继发余于头颈部的不同组织的病变,包括牙齿、腮腺、鼻旁窦、鼻腔、扁桃体等,此外,上消化道创伤、脊椎的骨髓炎也是颈深筋膜间隙感染的常见原因,其中,牙源性与扁桃体源性最为常见

颈深部的感染由于有颈部筋膜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限制感染的蔓延,但由于一些筋膜间隙相互沟通,所以颈深部感染具有延筋膜间隙蔓延扩散的趋势,从而形成多间隙感染

典型的MRI扫描中,蜂窝织炎表现为弥漫性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边界不清;当脓肿形成后,脓液呈水样信号影,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脓壁呈T1WI低信号,T2WI等低信号,增强后脓液未见强化,脓壁明显强化,呈典型的环形强化

作者

影像super超

内容策划

小雪球、彭龙

题图

站酷海洛

插图来源

作者提供

投稿及转载

medical_radiology

.
1
查看完整版本: 颈部血管及周围血管鞘区病变影像学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