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看点:
整天背课文,一到考试阅读理解还是不会做?
从易到难的阅读法,为什么没有效果?
中文启蒙不是从拼音开始吗?
你的孩子真的会阅读么?练习和考试的时候,Ta真的读懂题了么?当你的孩子在阅读的时候,Ta真的读明白了吗?……
本文来自于景芳老师与致力于认知科学研究的阳志平老师进行的直播对谈,关于提升阅读能力,关于培养学习自驱力,两位老师有这些话要说。
郝景芳:
今天邀请了认知科学家、心理学家、安人心智创始人阳志平阳老,希望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更好地了解阅读。
问题一:
阳老能不能先和大家讲讲阅读的迷思,从认知科学角度哪些观念是不太对的?
阳志平:
今天的语文教育依然受到年前“教育部部长”朱熹的读书法很大影响:
语文老师在小学阶段告诉家长,读书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但我们却发现:先读容易的书,再读难的书,还是读不懂。
再是熟读精思。我们太被强调文本细读,把作家自己都没发现的主题思想要读出来。西方也有类似影响很深的阅读理念。《如何阅读一本书》是年著名哲学家阿德勒写的,差不多影响西方整整80年。
他把阅读分成4种: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
把基础阅读看作低级阅读,主题阅读是高级阅读。其实主题阅读只是大脑习以为常的一种阅读方式。
今年GPT非常流行,但大脑5,万年前就是成型的大模型,有比GPT强悍非常多的能力,它最大的特点是,善于比较不同。
“找不同”对应的是《如何阅读一本书》中的主题阅读;
“熟读精思”对应的是大脑的深度思考;
深度思考是儿童心理学中的社会意向性。
这表示人们一共有三阶思考:
一阶思考:小朋友说我要喝奶;
二阶思考:妈妈知道我要喝奶;
三阶思考:爸爸知道妈妈要让我喝奶。
郝景芳:
大脑善于“找不同”,对这一点我实在是太有感触了。
举个例子:以前学历史的时候觉得,历史发展不就是顺理成章吗?每个时代有一个皇帝,国家发展不好了,又有一个皇帝,刚开始是贤明的皇帝,后期可能有昏庸的皇帝……
但把中国历史和西方历史比较时会发现,为什么西方没有延续上千年的皇帝体系?为什么中国没有出现工业革命?古希腊哲学家和诸子百家有什么不同点?
对这些“不同”,我尝试着提出解答,再看其他学者的解答,一下子就研究进去了,引发了巨大的热情。
带孩子阅读,告诉他“就是这样的”,孩子就觉得无聊;让她们思考为什么是这样,找差异,好奇心、探索的欲望,就激发出来了。
郝景芳:
问题二:
我看到阳老关于表层特征、基础特征、情景模型这些挺深奥的术语,能不能用通俗的讲法介绍一下?
阳志平:
大脑借用视觉系统、语音系统和运动系统,加工之后变成基础表征、表层表征、情景模型。
基础表征是大脑快速把视觉信号解读与相应语素、因数在脑中形成一些浅层痕迹,与过往的知识背景进行深一点的加工,形成推理。
表层表征是什么呢?大家看到我俩在做直播,我在左边,还是景芳老师在左边,马上判断出来。我们称之为第2层的表征,概念的记忆。
情境模型是什么呢?我和景芳老师聊到多年前的交流和分享,讨论《生于》和童行书院前身的想法时,头脑中浮现出的是情景模型。
8年前五道口咖啡馆,边喝咖啡边听景芳老师讲想法;8年后这些想法已落地成功,这时脑中浮现的不是关于概念的记忆,而是喝咖啡这个事实,称为情景模型。大脑能简单进入第1层,第2层,但4小时后全忘了。第3层的情景模型,过了8年还记得。
和GPT相对比,我们拥有77T的常识记忆存储能力。我们的教育阅读没有利用这么强悍的情景记忆能力,反而让孩子背概念。
假设小学语文个知识点,你记不住。景芳老师邀请20个语文领域的名家给大家讲,就非常容易记住。
鲁迅教你写杂文,沈从文教你写景物。大家感受鲁迅的批判风格,还可以去湘西凤凰城感受沈从文笔下的景色,这些都跟人类大脑的情景记忆关联在一起。这一点被无数家长给低估了。
大脑看到书本上的文字,快速自行分析,解码成更小单位,在阅读科学称之为语素。西方阅读中指复数、时态;中文则是单音节双音节。
大脑把要阅读的文字拆解后,不认识就没办法进行形音匹配。
语音层面把每个语素对应一个语音,对应好快速命名,方便大脑提取。小朋友刚开始学习是通过家长一次又一次的重复,次数多了孩子就具备了对应能力,在阅读中叫形音匹配和快速命名。
中文不存在拆解形状和音节命名,但英文中是一个非常强的环节,所以10岁的英国孩子掌握25个单词,四六级标准才考3~4个单词。
中文特别强调书法,但英文不怎么强调。书法用的是运动系统,就是精细动作,小孩子手指能力特别差,写作业就别扭。这部分在阅读科学中称之为是叫正字法。
正字法最特殊的是什么呢?所有的非中文的语种,都存在“镜像文字”。例如英语中b和d相互镜像,小孩子要花九牛二虎之力才能区分。而人类的肢体运动是天然对称的,所以学英文一上来要刻意训练这部分能力,训练越早,学英语就越轻松。
中文其实不太存在这样的难点,中文的难点不太一样,中文设计的就是利用大脑的对称性,绝大多数的中文的汉字,一上来就是对称的。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规律叫用进废退,越使用某些脑区,这些脑区就越发达。绝大多数高知、中产家庭的孩子,英语学得更好,反而会错过孩子的一些关键期、敏感期。很多家长对孩子学英语有点过度强调,对母语反倒不怎么重视。
6年,国内著名的神经科学家、深圳大学脑科学研究所的谭力海老师,发表了10多篇论文,对比说明学拼音带来的坏处,号召中文阅读教育要废除拼音。
我倒没有那么激进。我们一定要明白,很多家长会陷入一个很严重的思维误区,他们特别重视孩子的英语启蒙,让孩子掌握了26个字母,然后马上去学习这个中文的拼音,接下来你发现这个孩子中文怎么也学不好,因为这是错误的路径。
因为大脑特别不依赖拼音文字,所以如果从拼音文字入手教中文,其实是用学英语的方法在教这个孩子学中文,其实反而中文学习应该培养的脑区没有锻炼机会,中文的能力就很难提高。
那更好的学中文的手法是什么呢?
梁启超、张爱玲以及古代无数大儒、作家,都没学过拼音,6-12岁时综合能力反而非常强,写出极其厉害的文章,读无数经典。
所以阳老师培养闺女,上来就练书法,“咏字八法”。用一种优雅的方式,把中文中最主要的笔画都总结出来。我们一上来是从这种就是叫“书法”的角度入手,反而学习中文速度会更快。
耶鲁大学的认知科学家,做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研究,调研了全世界差不多多个文字系统,发现所有文字系统的笔画都可以删减,只保留一半,大脑依然能识别出来。这是我们人类大脑非常强悍的能力,特别善于做这一个补全操作。
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神经科学原理。我们的视觉系统是通过视觉细胞来感受信息,这个在神经科学上称之为叫感受眼,感受眼可以理解为我们一个视觉神经元细胞能看到的范围。我们人脑的视觉系统,其实是只能是使用3个感受眼。基于此,该科学家调研之后发现全世界所有的文字系统,都很精简为三个笔画。
中文中的永字八法都是一样的,也可以精简为3个笔画。
英文是L、T、X。这三个笔画代表我们人类最难识别,也是最重要的笔画,最凸显视觉系统的特征。
所以我们教孩子学中文最高效的手法是:
第一步:从“永字八法”入手。它有些笔画特别容易,比如一横一竖,我们发现小朋友写一、二很容易写,但是家长容易犯的错误是让孩子写容易的笔画写太久了,其实可以用最多一周时间学会就可以了。
第二步:接着教孩子写LTX。这三个笔画很难,这三个笔画是违背了小孩子运动系统的能力,蛮有挑战的,但是是三个“神器”,再结合横竖撇捺,就能认识好多汉字了。
我们今天提到的研究是香港大学的一个团队的一本书叫《幼儿高效综合识字教育》,结合中国古代教育,形成新的针对3-12岁小朋友的语文教育的方法,蛮符合认知科学原理的,在香港比较流行。
一句话小结:
大脑更擅长情景记忆,
中文从笔画、练字入手是最高效的方法,
英文对话是最高效的学习方法。
郝景芳:
阳老刚才讲到过度学习外语会影响学习中文,我是很认同的。我不热衷于培养双语宝宝,是希望孩子的母语就是中文,孩子能对中文有感觉,由中文引起情绪情感反应,喜悦、激动、潸然泪下、热血沸腾、宁静淡泊……而不只是工具。
问题三:
有没有中英文阅读学习的建议?
阳志平:
中文学习会比英文学习用更多的脑区,所以如果重视中文,英文也不会很差。
有三种文本:1信息型文本、2叙事型文本、3美感型文本。
比如有人说:19岁的时候跑到我老婆校门口,告诉她未来十年内你要嫁给我,好处是一二三四……这叫信息型文本;
景芳老师的小说是叙事型文本,更重视主角、事件,本质是事件一、事件二、事件三;
而美感型文本是中文最强的优点,汉字自带美感。
美感型阅读注重感动、审美,不太注重获取信息;
信息型文本注重获取信息,借助ChatGPT一类的工具,没必要用传统方法阅读。
叙事型文本注重与人性相关的东西,我总结为三种人性:光明,黑暗,灰色。任何好的小说,都会沿着两条叙事线索讲,第一条是表面上的故事,第二条是暗含的色彩。这种东西在儿童教育中,我们训练的是孩子的社会意向性。
我们可以从孩子3岁、6岁的时候就教孩子写诗,把话和话随机组合在一起,进行新的创造,孩子的第一首诗就特别容易诞生。早些学习写诗,孩子的文本能力会很强。诗歌还有个很特殊的作用,它会让孩子不容易受到别的不好的束缚、影响。为什么有人自杀?一是觉得活在世上没有什么意义了。
如果孩子从小学会写诗,他会觉得自己是世界的主角。
问题四:
如何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
阳志平:
一:创设有助于孩子阅读的环境。
电视机砸掉,客厅改为书房。家里的书一旦多到一定数量,阅读习惯就很容易发生。每个家庭至少有本书。很多家长培养孩子习惯是通过嘴巴说,但是语言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是最没有效果的,其实更好的办法是“空间”,“空间”相当于机器人,24小时在培养孩子的习惯。
也要重视公共资源,比如图书馆、博物馆。
二:尊重孩子的生理规律、认知规律、学习规律,不能和大脑对着干。
生理层面,最需要重视的是要明白孩子的所有的阅读能力是以三个生理系统能力为起点,分别是视觉系统(对应语素意识),语音系统(对应语音意识),运动系统(对应正字法意识),是人类高级阅读能力的起点,先帮孩子掌握基础的东西,之后才是高级的东西。比如语素,要让孩子明白英语中什么是词态,中文中明白笔画、拆解;语音,明白中文的韵脚、音节,增值法明白什么是偏旁、部首……很多有阅读障碍的学生其实是是之前对这个不够重视,到小学三年级学习写作文就发现能力不够。
第三,认知层面,最需要重视的是IP导向。建议大家成体系的书和零散的书按6:4买,60%是成体系的,比如米菲,大卫,安东医生,小熊很忙……零碎的绘本,很难产生情景记忆。
家长要重视意向,我总结了一些引导词汇:
第一:对比。例如引导孩子认知“谁大谁小”?“有什么不同?”
第二:列举。我们可以引导孩子,“还有呢?”
第三:情景模拟。可以问孩子“如果……那么……”,例如“如果你不发脾气,你会怎么处理这个事情?”
在学习机制上,边读边标记,读完写读书笔记,我认为都是不好的阅读习惯。更好的阅读习惯是,小朋友读完4-6个小时后,让小朋友口述一下,用有难度一点的输出带动阅读。这样你会发现,隔了很久之后小朋友还会印象很深。
家长看的书,比如景芳老师总结的“不焦虑父母俱乐部”书单,我总结的“育儿百书”(详见阳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