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不是二选一。
文丨贺乾明
编辑丨黄俊杰
年2月1日,农历新年,新加坡推出与新冠病毒“共存计划”已近半年,但人们并没有迎来一个无拘无束的节日。新加坡卫生部依旧限制餐厅堂食每桌不得超过五人,并根据感染情况,延后了夜总会、KTV等娱乐场所恢复营业的计划。
那时候90%以上的新加坡居民接种了新冠疫苗,面对的病毒也是致病性降低的奥密克戎,绝大部份感染者无症状。等到新加坡真正意义上放开、人们的生活基本恢复到疫情前,已是“共存计划”推出一年后。
今年8月29日,新加坡卫生部宣布当地进入了更安全的阶段,除了公共交通等有限场景外,不再强制居民佩戴口罩;接种疫苗的入境者也不再需要做检测[1]。
在日常讨论里,一个政府应对新冠病毒传播的政策常常被简化为两个极端二选一,但现实往往是各国政府在封控和放开之间寻找平衡点,一步步走向真正意义上的共存。
如何通向共存,决定了数亿人的命运。我们选择了英国、美国、越南、新加坡、韩国、澳大利亚这六个国家的研究论文、政策调整、统计数据等,看这三年期间它们的疫情应对,以及影响。
94%的美国人感染过新冠病毒,靠感染和疫苗共同建立防护能力
谨慎和反复贯穿大多数国家政府应对新冠病毒的过程,即便被宣传为“躺平”代表的英国,在新冠疫情暴发后也经历了三轮收缩与开放。
三年下来,大多数国家逐渐放松了管控,民众在疫苗和感染之间建立了对新冠病毒的防御能力。根据航空票价对比网站FareCompare统计,目前全球只剩10多个国家要求公民在部份公共场合戴口罩。
根据哈佛、耶鲁和斯坦福三所高校的公卫学院的研究,到今年11月,美国全民有94.2%曾感染过新冠病毒,实现了“群体免疫”。按照测算,如果一个人感染奥密克戎变异株+加强接种疫苗(打三针),相比没有打过疫苗也没被感染过的普通人,患重症的可能性减少95%[2]。
通向群体免疫必然要付出经济和生命的代价,但在不同阶段做选择,将决定代价有多少。
年1月至今年12月,相对于新冠病毒流行前的五年平均值,美国死亡人数增加了万——所谓“超额死亡”,世卫组织判断新冠死亡的主要数据。跟往年相比,每10万个美国人里多人死亡。美国的医疗基础设施和医疗开支都是全球领先,但平均死亡人数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美国疾控中心(CDC)主任罗谢尔·瓦伦斯基(RochelleWalensky)今年宣布团队大规模改组,“过去75年,CDC和公共卫生部门一直在为新冠病毒这样的情况做准备。但在重大时刻,我们表现完全没有达到预期。”
人口万以上、且有可靠数据的国家里,超额死亡率最低的是澳大利亚,每10万人死亡84人,比美国少了约八成。人口1亿以上的国家里,日本最低,每10万人死亡93人,只有美国的1/4。
死亡不只是数字,但数量依然有显著差别。韩国过去三年超额死亡总数低于癌症、心脏病、肺炎、心脑血管疾病这四类成因,略高于自杀。而俄罗斯的数字数倍于其他死因。
拖到有序开放,靠信任和清晰的计划
年初,新冠病毒刚在全球传播时,各国都不同程度启用了封控措施——这是人类应对瘟疫最古老的方法。区别在于有些国家封控成功,有些还没来得及封控,病毒就已经大规模传播。
英国国会下议院事后的调查报告批评了英国政府的疫情应对方法,称英国政府过早对“封控”绝望,选择“拖延”策略——不再阻止感染,但拖慢感染速度让民众实现“群体免疫”[3]。
“英国政府检测能力有限、没有把握能研发出疫苗,并且认为公众不愿接受长期封锁,判断病毒大规模感染直至群体免疫不可避免。”报告认为,英国和大部分欧洲和北美国家一样,早期错误地采取这种“宿命论”的方法,没有像许多东亚和东南亚国家那样,以果断而坚决的手段阻止病毒传播。
美国的问题类似,美国非虚构作家迈克尔·刘易斯著书《ThePremonition》(“征兆”)记录了美国政府年应对新冠的失败。他将问题归咎于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一个本该在疫情暴发时统领全局的机构将政治凌驾于科学之上,不愿在疫情初期宣布严格管制措施,让各州政府各自为战。再加上CDC准备的核酸检测工具失效、口罩甚至长棉签储备不足,让美国失去了在初期控制问题的最佳时机。
虽然都没能在前期控制住疫情,但大暴发之后的调整也会影响结果。英国在年3月宣布封控,93岁的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发表全国视频讲话,鼓励国民居家,之后又在视频中公开接种疫苗。三年间,英国又根据病毒传播和疫苗接种情况两次放开、收紧,最终超额死亡的人口比例比美国低了大约1/4。
一份韩国高校的研究将东西方模式的差异归结为文化差距,认为欧美国家民众更看重自由选择,反对强制佩戴口罩、拒绝接种苗[4]。美国多家媒体报道了疫情管控期间,各地警察不积极执行州政府颁布的口罩令。帮民众疫苗接种的美国消防队员也有不少抵制强制接种,一位华盛顿州的消防员地区工会主席接受采访说,“我们支持疫苗、也支持公共安全,我们只是反对强制执行。”[5]
在一开始就控制住病毒传播的是被英国议会报告称为“果断而坚决”的东方模式。不只是中国,新加坡、越南、韩国、澳大利亚等地都在疫情暴发之初启动严格管制,暂停大部分经济活动、追踪并隔离感染者。为了让国民少一些动力逃避隔离,韩国政府还会发放每人每天数万元韩币(数百元人民币)的隔离补贴。
作为政体和英国类似的英联邦成员国,澳大利亚随时根据疫情变化封控城市、切断跨洲和跨城旅行。墨尔本市一度封锁多天,最严的时候居民每日只能出门1小时、不超过3英里、晚间严禁外出。
《柳叶刀》今年4月发布的一篇论文研究了个国家对抗新冠病毒的得失,发现一个国家人与人、民众与政府的信任越高,防疫措施越能得到支持、疫苗接种率会更高[6]。
成功的管控也会造成巨大的经济代价,无法永远持续。据新加坡贸工部统计,年新加坡严格封控了两个月,经济损失约亿美元(亿元人民币)。经济学家估算,澳大利亚封控悉尼区域,每周会损失10亿澳元(约48亿元人民币)。越南严格封锁胡志明市,导致年三季度GDP同比下跌6%。
年下半年开始,疫苗接种率提高,原本采取严格封控的国家大多都主动或被动调整策略,尝试与病毒共存。宣布放松管制时,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发表电视讲话说,政府“必须衡量严格的防疫措施对企业和经济的冲击,以及对孩童学习或是年轻人、家庭和社群之间的互动交流造成的影响。”
新加坡年8月提出共存方案,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进一步放松新冠检测、人群聚集和入境限制:
“预备阶段”,接种疫苗、继续封控;
疫苗接种率达到70%、感染不暴发,进入“过渡阶段A”;
疫苗接种率达到80%、情况稳定,医疗系统没有压力,进入“过渡阶段B”;
情况稳定后考虑进入到“对新冠有抵抗力的阶段”,与新冠共存。
尽可能多地让老年人打疫苗,是安全开放的前提
越南也是东方模式的代表,新冠早期,病毒一旦有大范围传播趋势,越南政府就迅速封锁一片区域,关停餐厅等商业场所,大范围核酸检测。
封控效果好的一个结果是,大多数居民没有切实感受到新冠病毒带来的威胁,可能不愿接种疫苗,而且国家也没有充足的动力推动疫苗接种。到年7月初,越南完全接种疫苗的人还不足0.3%,这时美国和英国都超过了50%。
此时,致病能力比原始毒株更强的德尔塔毒株在胡志明市扩散开来。为了尽可能遏制病毒,越南政府甚至调动军队入城戒严,禁止民众在下午6点后外出。可结果并不理想,之后两个月,越南新冠病死率长期维持在3%以上。与此同时,越南三季度GDP同比下跌6%。
越南政府在10月颁布第号决议,将防疫政策从“严格防疫”转为“安全适应、灵活、有效控制新冠疫情”。如何应对疫情的决策权交给各个省份,当地官员可以根据疫情状况、疫苗接种率和救助新冠感染者的资源等因素自主决定。
之后,越南不再及时公布死亡数据。《经济学人》根据人类死亡数据库(HumanMortalityDatabase)、世界死亡数据(WorldMortalityDataset)等数据综合推算,越南新冠期间累积超额死亡人数占人口比例至少比韩国高出一倍,甚至可能超过英国。
一般认为,一个国家或区域疫苗接种率达到70%就可以达到群体免疫,阻断传染病传播。免疫学博士尤拉·比斯(EulaBiss)在《免疫》一书中写道,应当先让青壮年接种疫苗,他们较少出现不良反应,打了疫苗可以阻断病毒传播,从而保护免疫力弱的人——比如年长者、幼儿或者孕妇。
年上半年,拿到疫苗的国家几乎都在推动居民接种,寄希望于早点达到群体免疫。但到了那年年中,德尔塔毒株流行,完全接种疫苗的人也会被感染,不再能彻底阻断病毒传播。疫苗的作用变成了减少感染者患重症或死亡。
接种疫苗的逻辑开始发生变化,需要尽可能多的人接种疫苗,特别是让免疫力弱的老年人接种。同期开始考虑从封控转向共存的国家,几乎都将封控放开程度与高疫苗接种率挂钩。
新加坡年8月提出共存方案,70%接种率是行动的起点。类似的,年10月开始推进共存的澳大利亚,也将共存的第一个疫苗接种率目标设定为70%。
德尔塔毒株大流行之后,越南政府同时与全球90多个国家联系购买疫苗,并推出抵税政策,号召企业和富人捐款买疫苗。再加上身边发生的大批伤亡,越南的疫苗接种率不到半年就从0.3%升至70%。
许多国家通过强制措施,尽力推高疫苗接种率。澳大利亚规定,16岁以上公民,没有特殊情况,不完全接种疫苗不能进入餐厅、体育馆、医院等公共场所。韩国同样给不接种疫苗的人大量的限制,年龄下限一度降低到12岁,并积极号召各种民间团队一起推动疫苗接种。
新加坡最大的商业银行星展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推出疫苗接种险,如果接种疫苗后身体出现问题,将赔付现金。到年底,新加坡政府为进一步推动民众接种疫苗,只有接种过疫苗的新冠病毒感染者才能得到免费治疗。
新加坡还采取许多方法动员老年人接种疫苗,比如用潮汕话在电视上打广告、让小朋友劝说家里老人、请政府官员或医生上门科普。根据新加坡卫生部数据,到年年中,新加坡60岁以上老人疫苗接种速度,几乎跟青壮年同步。
在奥密克戎毒株流行前,新加坡、韩国整体的疫苗接种率都超过了80%。相比之下,研发出新冠疫苗的美国,接种率还不到70%。
疫苗没能抵抗奥密克戎感染大量人,但的确起到了保护效果。医学期刊《柳叶刀》今年11月复盘新冠大流行时说,疫苗极大程度地降低了病死率[7]。
现在已经有大量数据证明,青壮年感染奥密克戎后大多不会出现重症,死亡集中在未接种疫苗的老年人。一项针对中国香港今年奥密克戎流行(1月6日至3月21日)的研究发现,死亡病例中96%年龄大于60岁,70%未接种疫苗[8]。
类似的,今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等机构在《柳叶刀》发表关于老年人接种疫苗与新冠死亡的研究显示,上海疫情暴发期间,90%以上新冠相关死亡是未接种疫苗的老年人[9]。
放开封控后,医疗体系会承受巨大压力,需要准备的不只是病床
韩国在年经历了一种更致命的冠状病毒——中东呼吸综合症(MERS)的暴发。吸取教训的韩国政府和民众维持了近两年的严格封控,比新加坡、澳大利亚更晚推出开放计划。
疫苗接种率超过75%后,韩国在去年11月准备开放,也相对谨慎:到2月前,咖啡店、餐厅等商业设施还只能营业到晚上10点,一桌不得超过6人,进店要查疫苗接种凭证,外出必须戴口罩等。
2月,奥密克戎爆发时,韩国卫生部有了一套应对方案:
继续接种疫苗(到年1月底,超过85%民众完全接种疫苗);
政府统一调度、分配病床资源,划拨近家医疗机构为感染者提供诊疗服务,医院救治别的病患,减少感染风险;
感染者核酸检测阳性后确诊,以居家隔离为主,避免挤兑医疗资源;
20%的医疗机构专门负责60岁以上老人和50岁以上有基础疾病或免疫力低下的人,每天两次监测,如果病医院的负压病房。
韩国卫生部称,这套方案可以应对每天新增21.7万个确诊病例——相当于每天感染0.4%的人口。
但感染速度超过了韩国卫生部的预期,一度每天新增60万确诊病例、每天感染1.2%的韩国人。
因为前两年应对得当,新冠病毒造成的伤亡更少,彭博社对韩国很有信心,还把它当成防范新冠病毒的先进表率,撰文《一个国家每天新增60万病例,但依然战胜了新冠》[10]。
就在同一天,韩国最大的新闻机构《中央日报》发布疫情简报说,“我们看不到隧道尽头有任何光亮。”这时,医院太平间已经没有多余的存放尸体的冰柜。殡仪馆延长了营业时间、棺材供不应求,火葬场超负荷运转[11]。
暴涨的感染浪潮将韩国的医疗体系逼到极限,率先撑不住的是新冠检测确诊系统。到3月14日,韩国每日新增确诊病例连续一个星期保持在30万以上,政府放宽新冠确诊标准,不再要求核酸,改为抗原阳性、医生确认后就确诊,开始居家隔离,再根据症状拿药。用于缓解咳嗽和退烧的药一度短缺。
然后是定点的新冠救助病房和医护人员不够用了。韩国卫生部门不再奢望优先保障老弱患者,医院尽可能腾出来病床救治重症患者:有基础疾病感染了新冠的患者、在医院感染新冠的患者,只要症状不严重,优先转移到普通病房,等发生重症再救治。
韩国军队派出数百名军医参与救援。医院把医护人员感染新冠后居家隔离时间缩短到5天,药剂师隔离时间压缩到3天。而按照韩国政府规定,居民确诊新冠后,需要在家隔离7天。当医护人员不够的时候,只能冒着院内感染的风险。
大面积的感染推高韩国的死亡人数。根据韩国政府统计数据,今年3月,韩国新冠死亡多人,跟它前两年新冠死亡人数相当。由于政府调用大量医疗资源应对新冠,也影响了其他病人的救治。根据《经济学人》估算,今年3月,韩国超额死亡1.3万人。
韩国延世大学医学教授金泳三(KimYoung-sam)今年9月在一场研讨会上复盘超额死亡过高时说,医院重症监护病床应对新冠病毒重症患者,导致非新冠病毒感染者可以使用重症监护病房数量下降,“剥夺了他们接受治疗的机会”[12]。根据韩国卫生部报告,截至3月底,韩国调用1万多家医疗机构应对新冠感染,是当初估计数量的3倍。
奥密克戎大流行之初,韩国卫生部门不仅没有打算收紧措施,认为大感染是新冠从流行病转向地方病的必经之路,“封控阻止传播的效率很低”。到了3月初,疫情愈发严重时,韩国政府响应中小企业主的诉求,进一步放松了管制,营业时间可以延长到11点,进店不再查疫苗接种凭证,一桌人数增加到8人等。
韩国翰林大学教授李在甲(LeeJae-gap)复盘时认为,在奥密克戎浪潮中,政府的错误反应加速了疫情的蔓延,超出了“可控水平”,增加了危害[13]。
相比之下,不论是澳大利亚还是新加坡,都在奥密克戎流行期间收紧了此前有所放松的管控措施,尽可能限制传播,“拉平(感染)曲线”。奥密克戎毒株流行前,新加坡已经决定允许轻症居家隔离。而等到奥密克戎刚流行时,新加坡立即要求所有感染者集中隔离,确定奥密克戎没有更高的风险之后,才恢复到居家隔离的模式。春节期间,新加坡仍保持相对严格的管控措施,尽可能避免扩大传染。
谨慎地放开,帮助新加坡削减了新冠病毒感染者暴增对医疗系统的冲击。根据新加坡政府发布的超额死亡报告,年初到今年6月底,新加坡没有因为医疗挤兑造成超额死亡,几乎都是因为新冠死亡或新冠加重原本的病情死亡。
后遗症主要不在人体
奥密克戎毒株仍然在进化,但没有反复引发感染潮。
去年11月发现至今,进化出的大面积传播的都有5种,比之前所有的变异毒株都多,今年冬天正在流行已经不再是上半年席卷上海的奥密克戎BA.5,而是奥密克戎BQ.1,但它并没有引发新的感染浪潮,这也是世界卫生组织和多个国家对未来发展乐观的原因之一。
今年9月,奥密克戎毒株传遍了整个世界后,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新闻发布会上说,“终点就在眼前”。
防御还在继续。已经宣布新冠大流行结束的美国,今年9月推出新的新冠疫苗接种计划,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