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大象公会Elephantia大象公会
中国人不太喝咖啡,是因为基因不耐受,还是因为谋生方式和饮食传统?
文|朱不换
年起,瑞幸、连咖啡等咖啡连锁店在中国接连衰退,而各大奶茶品牌却仍风起云涌。这其中虽有商业运营等原因,却也指向了中国人的消费偏好:
同是咖啡因饮料,中国人为什么更偏爱奶茶等茶饮料,而不那么喜欢咖啡?
根据路透社年的统计,中国人的人均咖啡消费确实远低于西方国家。
如果我们只从原料看,咖啡和奶茶都是咖啡因原料(茶叶或咖啡粉),糖,奶液和水。它们都提供了咖啡因,糖这两大刺激成瘾物质和牛奶这种风味物质。为什么它们会有不同的命运?
这个背后的原因可能是,中国仍是低咖啡因文化,大部分中国人所习惯的仍是低咖啡因产品,对高咖啡因产品仍然不热爱、不耐受。
淡茶水与浓咖啡
在中国,绿茶、奶茶和可乐等饮料很受欢迎,而这些饮料每毫升的咖啡因含量都在50mg以下,属于低浓度咖啡因饮料。
如果我们比较一下同体积饮料中的咖啡因含量,会发现研磨咖啡的咖啡因浓度是茶的两倍,是可乐的六倍。
毫升饮料中的咖啡因含量:
在星巴克等咖啡连锁店中,星冰乐、奶咖等淡咖啡因饮料往往也比纯正咖啡更受欢迎。
即使在中国传统的茶叶消费中,较淡的绿茶也比功夫茶等浓茶的消费量大得多。走进街头超市,各种巧克力味点心如奥利奥、曲奇也比咖啡因较浓的黑巧克力消费量大。
这些都说明,大部分中国人对咖啡因饮料和食物的偏好,仍处于低咖啡因的区间。
这些从饮用体验上也能直接感受出来。如果回忆一下第一次饮用各种咖啡因饮料的感受。第一次饮用纯咖啡的人,常常感到心悸兴奋。而第一次饮用可乐和茶往往没有这么强烈的感受,因为后两者的浓度远不如前者。
功夫茶等浓茶只在少数人群和地区流行
为什么中国人不那么偏爱咖啡?这是天生的吗?
基因与咖啡因
中国人对高咖啡因饮料的相对不耐受,确实有一定的先天基因原因。
咖啡因之所以能提神,是因为人脑中的腺苷作用会导致疲劳嗜睡,而咖啡因能抢占腺苷分子的受体,阻止腺苷的作用。
然而,过量服用咖啡因饮品,则会导致胃酸、焦虑、失眠、心跳过速等不良后果。人体中至少有八组基因调控着一个人的咖啡因代谢,它们能影响一个人喝多少咖啡才会感到清醒兴奋,以及喝咖啡后是否容易感到胃酸腹胀和心跳加快。
根据年对一万多名中国人的代谢数据的研究,与其他种族相比,天生对咖啡因拥有高代谢能力的中国人略偏少,而拥有中低代谢能力的中国人则较多。
CYP1A2rs的基因型影响一个人的咖啡因代谢快慢
不过,根据哈佛大学年的研究,这些先天基因因素对咖啡消费的影响力只有7%左右。一个人的咖啡因耐受程度是可以后天改变的。而中国人喝咖啡少,还要受到饮茶传统和职业习惯的影响。
绿茶的国度
中国是茶叶之乡,中国人长久以来就有饮用绿茶的习惯,至今绿茶的种植面积和消费数量都碾压其他茶种,而绿茶的咖啡因浓度在各种茶中属于较低的。
数据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相比之下,咖啡因浓度较高的熟普洱、红茶等在中国的消费量则较低。根据黄业伟等的分析,中国咖啡因稍高的茶种集中于熟普洱、红茶、黑茶,而各种绿茶茶粉的咖啡因含量较低,均在8.5%以下:
绿茶本来咖啡因含量就偏少,而如果多次冲泡的茶水,咖啡因当然就更淡了。
喝惯了较淡的绿茶,自然不太习惯咖啡中那么猛烈的咖啡因。而另一方面,中国人相对不太喜欢咖啡,可能也和大部分中国人的营生方式有关。
你的职业更需要提神,还是更需要镇痛?
大部分中国人从事农业、制造业和餐饮、运输服务业等较重劳动,对他们来说,糖等快乐镇痛物质,比浓咖啡等提神物质更加体现「刚需」。奶茶、可乐、甜味冰红茶等这些主打甜味,兼具咖啡因提神的饮料,更能贴合大部分人的喜好。
因为,繁重的体力劳动,需要各种镇痛品来缓解腰酸头痛。
而糖,是镇痛药之外能快速起到镇痛安慰效果的最常见食品。因为口服糖可以介导体内的内源性阿片肽,快速产生快乐镇痛效果。正因为如此,口服蔗糖经常用于在婴儿做小手术前为其镇痛。
这也说明了,为什么男人比女人爱吃糖,穷人比富人爱吃糖。因为前两个群体更多从事较重体力劳动,更依赖糖来提供愉悦刺激和平抚痛楚。尽管长期而言,蔗糖等添加糖对身体的坏处大于好处。
年美国人的添加糖摄入(单位:茶匙/每日)调查,男性、低学历者和低收入者更偏爱糖
中国的建筑工人和钢铁工人可能是最喜欢鲜橙多、冰红茶等大瓶装、高甜度饮料的群体:
年攀钢集团江油公司为锻钢车间送饮料/来源:
相反,中国社会中从事管理、技术、文职、销售等较高收入职业的人群,由于工作操心劳神,更依赖咖啡、浓茶等高效提神饮品。但这类专业白领职业在中国人就业中的比重仍较小。
较高收入者依赖咖啡因,较低收入者依赖镇痛物质,这种差异甚至可以从贫富社区的废水排放中检测出来。
年,科学家利用澳大利亚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了全国各社区的废水,发现废水成分可以体现社区的经济富裕水平,废水咖啡中因含量与经济富裕程度和教育程度正相关,镇痛药含量与经济富裕程度负相关。
调查发现澳大利亚富裕社区倾向于食用咖啡因饮料,水果,蔬菜和全谷物,而较贫困社区则倾向于服用镇痛、降压和抗焦虑药物
富人喝咖啡多,这并不是因为咖啡/浓茶的价格有多昂贵,以至于只有富裕人群才能喝得起;实际上平价咖啡粉和茶叶的价格并不比甜点零食贵。而是因为,心理困倦与身体痛楚这两种不同的工作消耗模式,将富人和穷人导向了咖啡因和镇痛品这两个不同的消费方向。
中国人的咖啡因代谢基因和职业分布,已令中国人对咖啡不那么偏爱。此外,中国人也从未像西方人那样,经历浩浩荡荡的咖啡消费教育洗礼。而在西方,咖啡是搭乘禁酒运动的狂风,才刻印入大众的消费认知。
禁酒运动:坏人喝酒,好人喝咖啡
英国、挪威、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20世纪初的禁酒运动,都曾号召人们以茶和咖啡代替饮酒,过更健康和清醒的生活。
在著名的禁酒宣传画《从酒杯到坟墓》中,画家总结了酗酒致死九大步骤:朋友小酌、喝酒暖体、稍微喝多、打打闹闹、聚众酗酒、贫病交加、亲友抛弃、绝望犯罪、自杀身亡。
而禁酒的良药,是改喝咖啡和茶,重新做人。
在禁酒运动倡导的「禁酒饮料馆」中,只售卖咖啡等无酒精饮品
虽然这些禁酒运动最终都衰退,咖啡却借此抢占了原本属于烈酒的市场江山。咖啡从19世纪的咖啡馆小众饮料,逐渐走进了欧美的家庭餐桌。
二战之后,咖啡进口贸易则成为欧美冷战战略的一部分。美国政府为了稳定南美洲盟友的经济,防止咖啡供应国倒向苏联,主导了年的《国际咖啡协定》,规定欧美各咖啡消费国有义务通过进口配额,支持咖啡价格稳定不跌。
我们得努力达成咖啡协定,因为如果无法达成,我们将发现(南美)咖啡生产国的局面越来越危险,威胁到整个西半球的安全。
——约翰.肯尼迪,年9月26日
《国际咖啡协定》的配额制一直持续到年,贯穿整个冷战;而西方各国的消费者也在大量咖啡进口和铺天盖地的咖啡广告中,进一步培养了咖啡消费习惯。
年代的美国咖啡广告:「能让老公开心的咖啡:为你的好老公,做一杯好咖啡。」
相比之下,中国人并没有经历过禁酒运动这样强度的咖啡代酒浪潮。即使不让喝酒,中国人可能也更愿意选择茶,和加了奶与糖的茶。
参考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