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白癜风的治疗 https://m.39.net/pf/a_4936871.html文
陈根
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认为,微塑料是“这个时代最大的人造灾难之一”。事实的确如此,因为微塑料无处不在;它存在于在自来水里,人们买的食物,穿的衣服,甚至是呼吸的空气中。最大的微塑料肉眼可见,大小不足0.5厘米。但更多的微塑料则很小,小到像灰尘一样被人们吸入或和食物一起吃下去。
事实是,每个人每周、每天甚至每餐都会摄入微塑料,而这些微塑料也正在改变我们的身体,危害人类的健康。遗憾的是,从现代生活里消除微塑料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我们仍然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尽量减少微塑料的摄入。
什么是微塑料?
当前,许多人对微塑料(microplastic)的认知还只限于微塑料的大小和尺寸上,即微塑料是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和颗粒。
这一概念是在年,由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海洋生物学家RichardThompson教授正式提出的。自此以后,无处不在微塑料开始被科学家们不断发现:深海中;北极雪和南极冰中;贝类、盐罐、饮用水和啤酒中;飘在空中,又或随着雨水飘落在高山和城市中。
对微塑料的研究,最早集中在研究个人护理用品中发现的塑料微粒、在压模成产品之前逸出的原始塑料颗粒,以及废弃瓶子和其他大型塑料废弃物中慢慢释放出的塑料碎片。而所有这些微塑料都会被冲入河流与海洋中:年,海洋学家估计全球水面漂浮着15万亿至51万亿个微塑料颗粒。
而为了建立对微塑料更深入的了解,近年来,研究人员还从材料、成分等方面复刻出了微塑料的真实模样。美国《化学与工程新闻》的一篇文章指出,目前大多数关于微塑料的毒理学研究使用的是聚苯乙烯珠。这是一种常见的量产材料,具有不同尺寸和不同的官能团,但它们与真实环境中的微塑料并不一致。
美国贝勒大学(BaylorUnivrsity)环境科学教授ChristiSays表示,他们在海水或环境水样中发现的微塑料往往是“锯齿状、边缘锋利的碎片”,即便是实验室里有意将塑料餐具搅碎制造而来的微塑料也不是聚苯乙烯珠那样的规整球形。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环境毒理学家StphaniWright也表示,她在空气中检测到的大多数微塑料颗粒也都是碎片,而非球体。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纳米粒子来说,形状和锋利边缘的数量会影响其毒理学特性。具有更多锋利边缘的颗粒,在细胞炎症和氧化应激过程中表现得更明显。有研究发现,细长而坚硬的纤维碳纳米管可以在小鼠体内引发与致癌物石棉相同的病理反应。
另一项年的研究则显示,六边形纳米金颗粒比圆形和三角形的颗粒更容易进入上皮细胞,造成的细胞质量负担也更高。因此,微塑料的形状不应被忽略,这很有可能是决定其危害性的重要因素。
从微塑料的复杂成分来看,PMMA、PP、PE、PET、PS都是常见的塑料制品成分。PMMA即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有机玻璃,俗称亚克力。许多植入型医用材料,包括口腔科和骨科的耗材中都含有PMMA成分。PP是聚丙烯,广泛应用于服装、毛毯等纤维制品、医疗器械、汽车、零件,也用于食品、药品包装。PE是聚乙烯,主要用于食品包装,如水果、蔬菜,超市采购回来的半成品都是用的PE保鲜膜。PET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可乐瓶、矿泉水瓶制作的主要原料。PS为聚苯乙烯,热塑性塑料,经常被用来制作各种需要承受开水温度的塑料杯、一次性泡沫饭盒。
并且,很多微塑料是由塑料制品在紫外线风化作用下形成的,这一过程可能改变塑料的化学性质,让它的疏水性降低,更容易被有机或无机污染物包裹。增塑剂(很多是内分泌干扰物)、农药、重金属甚至寄生虫等病原体都可能附着在微塑料颗粒上,共同进入人体。
进入身体的塑料危机
可以说,微塑料太过于普遍的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现代工业产品让我们无法避免通过饮食摄入微塑料,基于此,科学家们尝试构建模拟微塑料侵入人体的体外系统,希望更进一步地了解这些微小至纳米级的颗粒给人体带来的影响。
月20日,来自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的化学家ChristophrZangmistr团队开展的一项新研究,以食品级尼龙袋和低密度聚乙烯(LDPE)成分的产品作为样本,探究微塑料的来源及释放情况。
实际上,以这两种成分为主的塑料用品在日常生活中很普遍,比如,烘焙衬垫和一次性外带咖啡杯的内衬塑料薄膜。
结果显示,在普通的外带咖啡杯中放一杯℃的水,静置20分钟后,研究者在每升水中能检测到万亿个塑料纳米颗粒。也就是说,喝下一杯ml的热咖啡或热奶茶时,将有5千亿个塑料纳米颗粒进入到身体内。研究人员推算,这意味着平均每7个身体细胞就会吸收一个微塑料颗粒。
会释放微塑料的不止是一次性纸杯。早在年,就有中国学者研究了石家庄、青岛、成都、杭州、厦门这五个城市中不同外卖容器的微塑料释放情况。他们发现,不论是可以微波加热的聚丙烯(PP)餐盒、耐热至70℃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餐盒,还是更传统的聚苯乙烯(PS)白色发泡饭盒,都会释放微塑料,并且基本不受内容物温度的影响。
Nautilus的一篇报道称,这种直径小于5毫米,部分情况下小于1微米的塑料颗粒已经侵入了人类大约0%的食物,啤酒、蜂蜜、鱼类和贝类中都被检出了微塑料,而由于人们不断地吃外卖、喝咖啡、吨瓶装饮料,微塑料自然也不停地被摄入进人体内。
甚至有研究计算出我们每周摄入的塑料相当于吃掉一张信用卡——加拿大的KiranD.Cox教授和他的团队以美国人饮食为基础,根据食物消费种类以及不同种类食物所含有的微塑料数量,估算出每人每年会吃掉5万个微塑料颗粒,如果算上漂浮在空气中、被呼吸吸入的微塑料,那么每人每年吃掉的微塑料颗粒数量在7.万-12.1万之间。按照重量计算的话,每人每周大约吃掉5g微塑料,相当于一张银行卡的重量。
并且,消化道也不是唯一被塑料入侵的人体结构,当前,研究陆续在人类的肺组织、血液和连接母亲和婴儿的胎盘里发现微塑料的存在。
其中,年的一项研究进一步表明微塑料的摄入危害肠道健康——炎症性肠病的患者粪便中的微塑料是健康人的1.5倍,并且粪便中微塑料的含量越高,患者腹泻、直肠出血、腹痛症状就越明显。
更重要的是,在人类的肺组织、血液和连接母亲和婴儿的胎盘里中发现了微塑料的存在,表明微塑料在人体内已经不是“吃下去、拉出来”那么简单了,它可能随着血液流经全身,对各器官造成影响。
塑料危害能否挽回?
年全球塑料产量为3.67亿吨,到年这一数字将增加2倍。显然,从现代生活里消除微塑料几乎是不可能的,面对被微塑料从内至外包围的未来,那么尽可能地防止它改变我们的身体将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遗憾的是,对人类健康产生重大威胁往往是温水煮青蛙式的,容易让人忽视,但危害严重、影响深远,正如微塑料一样。
微塑料对人类健康造成的伤害正给人类带来挑战,面对挑战的第一步,还需重视挑战。一方面,当前,由于缺乏有效的暴露数据,微塑料和纳米塑料颗粒的风险依然难以评估,这不利于科学界向社会展示微塑料对环境、健康和安全的潜在影响,工业界和政策制定机构也就不会因此放慢生产速度或者修改管理条例,但学者和业界都在行动。越来越多的科学家们试图搞清楚,这种广泛而复杂的微塑料污染,究竟如何影响动物和生态系统。
比如,一些研究人员已经开始在实验室中制造更接近真实世界暴露场景下的微米级和纳米级塑料颗粒,力求降低毒理学研究中的误差,换来更可靠、可重复性更好的结论。美国化学委员会称,工业界也启动了自己的微塑料研究计划,例如开发标准化的采样流程和测试材料、识别微塑料进入环境后的去向和潜在的暴露途径、确定哪些微塑料具有危害性、开发风险评估框架等等。
另一方面,而随着科学界积累到更多数据,人们开始意识到,这些发现不过是问题的冰山一角。从个人的角度来看,虽热个人不能决定工厂不冒烟,不能决定汽车不上路,也不能决定石油不开采。但是,人们可以决定改变生活习惯,以此减少微塑料的蔓延和对身体的伤害。
比如,避免将外卖装在塑料盒中重新加热,每当塑料容器被加热时,材料发生的化学变化意味着会有微粒子渗入到食物中。如果无法避免使用外卖盒,那么吃剩饭时尽量不要在外卖盒里加热,而是应该倒进盘子里。
或者,用玻璃水瓶代替塑料水瓶,包括使用金属或玻璃咖啡杯,以及将塑料婴儿奶瓶换成玻璃瓶等。年加拿大的一项研究发现,瓶装水中的微塑料含量是自来水的22倍,这意味着只饮用瓶装水的人每年会吸收超过13万个微塑料粒子,而饮用自来水的人吸收的微塑料粒子数量为个。
塑料袋、一次性餐具的滥用将带来的生态危害绝非危言耸听,实际上,早在一场场的雾霾中人们就足以感受到环境污染带来的伤害。而现在,一场比雾霾影响范围更广、更严重、更深远、更持久的环境污染,已经蔓延开来。这就是垃圾围城。为了避免人类的五脏六腑变成“塑料制品”,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尽量在生活中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并及时治理塑料污染,别让地球被塑料“攻陷”之后再追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