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肿物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食管一线之光新辅助免疫联合化疗治疗局 [复制链接]

1#

作为中国自主研发、即将率先走出国门的PD-1单抗,替雷利珠单抗以破竹之势在多个瘤种中强势布局。我们知道,局晚期食管癌的新辅助治疗以同步放化疗为主,但临床获益已难以进一步得到提高,PD-1单抗能否在这一环节发力?基于此,本期我们将分享一例局晚期食管鳞癌患者接受新辅助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2周期后病理即达pCR的病例。希望可为食管癌新辅助免疫治疗在临床的应用提供参考。

病例提供医生简介

林义进医生医学硕士

医院胸外科主治医师

基本情况

一般资料:患者男性,57岁。

主诉:进行性吞咽困难2个月。

病史:入院前2月患者出现吞咽阻塞感,进行性加重,入院时仅能进食流质饮食。

既往史/家族史:无烟酒嗜好,无肿瘤家族史。

查体:阳性体征,右锁骨上扪及2cm*3cm大小的质硬固定肿物,左锁骨上扪及1.5cm*2cm大小的质硬固定肿物;余(-)

胃镜检查:距门齿27cm-32cm肿物。

治疗前胃镜

CT检查:食道中下段管壁明显增厚,最厚处管壁约2.1cm,矢状位示病灶长约8.9cm,增强后不均匀强化,病灶上方食管扩张积液。纵隔及双侧锁骨上淋巴结多发转移。

治疗前CT

胃镜病理:(食管)鳞状细胞癌。

诊断

1、食管中段蕈伞型鳞癌(cT4aN3M0,IIIC期)

治疗经过及疗效评价

第一阶段:新辅助免疫联合化疗

替雷利珠单抗mg,d1+紫杉醇mg,d2+奈达铂mg,d3。2周期。

症状改善:患者进食改善,吞咽阻塞感完全消失,可正常饮食。

复查CT:食管化疗后,胸中下段管壁略见增厚,最厚处约为0.7cm(.35),纵隔及双侧锁骨上转移淋巴结明显缩小。

免疫治疗2周期后

第二阶段:外科手术

手术术式:胸腔镜辅助食管癌三野根治术(双颈清)

手术见:食管中段未见明显肿物,中段食管可见局部纤维化,呈化疗后改变致密。颈部左右组淋巴结,0.5-2cm,纵隔见多发淋巴结肿大0.3cm-3cm。

术后大体标本:见瘤体消失,剩瘢痕样组织。

术后大体标本

术后病理:pCR。

食管:部分黏膜上皮缺失,间质肉芽组织增生,黏膜下层至外膜层血管伴出血,并见多量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黏膜下层见少量巨核细胞浸润,未见明显肿瘤残留,符合重度化疗反应,标本上、下切端环周切缘及另送上切端未见癌,送检淋巴结均未见转移。

病例总结

本例患者为57岁男性,确诊为食管鳞癌(cT4aN3M0,IIIC期),接受新辅助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2周期后肿瘤退缩明显,临床症状显著改善,顺利接受手术治疗,术后病理pCR。免疫治疗期间,患者整体耐受良好,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总体而言,该患者从新辅助免疫联合化疗方案中获益。

点评专家简介

*毅雄教授主任医师

医院胸部肿瘤外科主任医师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肿瘤康复分会食管癌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疑难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福建省医学会胸外科学分会会员

年毕业于福建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3年获硕士研究生学位,9年医院肺外科进修8个月,5至7年作为中国卫生部选派胸外科专家赴博茨瓦纳工作2年,并受到该国卫生部的表彰。

长期从事食管癌、肺癌、食管胃交界处癌、纵膈肿瘤及胸壁肿瘤的外科微创治疗。参与多项厅级及以上课题。在省级及以上刊物发表论文十多篇。

专家点评

我国食管癌患者群体庞大,根据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来看,全球新增食管癌患者超过半数来自中国(32万/60万,53.3%)。食管癌起病隐匿,就诊时多为中晚期,预后不佳。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出现及其优异表现,食管癌的治疗格局逐渐发生改变。

其中我国本土PD-1单抗,替雷利珠单抗的RATIONALE研究[1]结果在去年ESMOAsia公布并于今年6月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ClinicalCancerResearch上正式发表,这一研究结果也是国际领先免疫联合化疗一线治疗晚期食管鳞癌的证据。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替雷利珠单抗通过Fc段改造,去除了与FcγR的结合,避免了抗体依赖性细胞吞噬(ADCP)效应导致的T细胞消耗,始终保持T细胞杀伤作用,显著增强了抗肿瘤活性[2,3],可以为患者带来更持久获益!

本例患者成功的治疗经验为新辅助免疫治疗的可靠疗效再添一例真实世界的力证。免疫治疗期间,患者耐受良好,提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控的安全性。期待这一方案可以在临床更广泛地得到实践和应用,使得更多食管癌患者从中获益。

参考文献:

[1]XuJM,etal.ClinCancerRes.Sep1;26(17):-.

[2]LeeA,KeamSJ.Drugs.;80:-.

[3]DahanR,CancerCell.5;28(3):-.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