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肿物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病例赏析逐渐增大的无痛性下颌肿物 [复制链接]

1#
1病史简要:

患者:女,40岁,

发现右下颌无痛性肿物逐渐增大2月余;表面皮肤不红,无发热、咽喉痛,无声嘶、痰中带血等。

影像资料如下:

MRI检查:

T2WI脂肪抑制序列

T1WI序列

DWI序列

ADC图像

T2WI脂肪抑制序列、T1WI序列

轴位增强

冠状位增强

矢状位增强

2影像表现

右侧腮腺后下方胸锁乳突肌与斜角肌之间可见一类圆形囊状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影,边界清晰,大小约2.8cmx3.3cmx4.3cm,囊壁略厚、较光整,囊腔内可见T1WI略高信号T2WI低信号沉积物影,DWI像上病灶呈明显高信号,ADC图上亦呈略高信号改变;

增强扫描囊壁明显环状强化,内壁光整,外壁局部增厚、毛糙,囊腔无强化,周围结构呈受压推移改变。

左右滑动查看图片,非专业人员慎点

3手术记录:病理结果:鳃裂囊肿伴周围炎4小结:

鳃裂囊肿属鳃裂畸形,是先天性疾病,指胚胎发育过程中,鳃弓和鳃裂未能正常融合或闭锁不全,所导致的颌面部囊性肿块。年Ascherson命名为鳃源性囊肿,广为大家接受并沿用至今。

咽内及皮外两端均有开口者称为瘘管,仅一端开口者称为窦道,两端均无开口,仅为残留于组织内的上皮腔隙,因其内有分泌物潴留,称为囊肿,三种病变可以互变。颈部鳃裂囊肿多由第二鳃裂演变而来,位于颈外侧区、下颌骨下方,易感染,破溃后经久不愈,形成鳃裂瘘。

按照不同的发生部位,鳃裂囊肿可分为第一、二、三及第四鳃裂来源。通常以下颌角和舌骨为界分类:

1、下颌角以上及腮腺区者,第一鳃裂囊肿;

2、位于下颌角与舌骨之间者,第二鳃裂囊肿(临床多见);

3、位于颈中下部或锁骨附近者,第三、四鳃裂囊肿。

Bailey根据第二鳃裂囊肿的解剖位置将其分为四型:

I型、囊肿位于胸锁乳突肌前缘、颈阔肌的深面;

II型、最常见,位于胸锁乳突肌的浅面、颈动脉间隙的外侧颌下腺后方;

III型、位于颈动脉分叉和颈外动脉至咽侧壁之间;

IV型、囊肿位于咽粘膜间隙。

临床:

鳃裂囊肿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常见于30岁左右人群。本病生长缓慢,临床主要表现为偶然发现的颈部或腮腺区无痛性肿块,渐进性增大或时大时小,继发感染时可伴发热、疼痛。鳃裂囊肿上皮偶可癌变。

病理:

鳃裂囊肿的囊壁多由结缔组织构成,可混有纤维组织和淋巴滤泡,复层鳞状上皮和柱状上皮细胞覆盖囊壁内膜,鳞状上皮细胞分泌乳状浑浊的水样液,柱状上皮细胞分泌粘稠液体。囊肿合并感染或出血后,囊壁增厚,囊腔内可见脓性或血性液体。

MRI表现:

常表现为沿胸锁乳突肌上、下走行的类圆形或椭圆形囊状信号影,依据其囊内容物性质(蛋白含量、胆固醇、碎屑、淋巴或上皮细胞、出血)不同而呈T1WI和T2WI不同信号。

一般多为T1WI均匀低信号、T2WI均匀高信号,囊壁光整,边界清楚,增强扫描不强化或轻度强化;若囊内信号升高、囊壁增厚,周围组织间隙欠清晰,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囊壁明显强化,提示感染。

鉴别诊断鉴

甲状舌管囊肿——本病亦属先天性疾病,多见于1~10岁儿童,囊肿可发生于颈正中线自舌盲孔至胸骨切迹间的任何部位,多位于舌骨上下方,可随吞咽或伸舌向上移动为其特征;其MRI表现与鳃裂囊肿相似,较难鉴别。

囊性淋巴管瘤——起源于胚胎淋巴管的残留组织,80~90%见于2岁前幼儿,成人少见;多累及颌面下部和颈部,最常见的位置为颈后间隙和口腔,有沿淋巴管道分布趋势。

皮样、表皮样囊肿——好发于儿童或青年,以颏下区多见;MRI上皮样囊肿内可见脂质成分,T1WI信号较高,部分可见钙化;表皮样囊肿在DWI上呈明显高信号,ADC图上呈低信号改变。

神经鞘瘤——沿神经走形分布,以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多见,多位于颈动脉鞘区和脊柱旁;肿瘤囊变、坏死多见,实性部分较厚、不规则,增强扫描明显强化。

编辑:胡青牛

作者:刘艳玲

题图来源:站酷海洛

投稿及转载邮箱:penglong_medical

hotmail.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