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晚上给自己规定4个小时的学习时间,12点准时睡觉,用书籍、网课、学习App填充生活的空虚,日子看上去紧凑而充实,未来似乎可预期。
我用行动在证明“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学习上”是正确的。
这样的生活持续了一年,我开始迷茫了:
明明认真看书,也上了这么多课,为什么我没有半点长进?
听说一个月打卡养成一个习惯,为什么我没有享受,甚至还有点厌恶?
这是不是大多数人的心理写照?
实际上这正是因为你“太爱学习了”。
你已经将学习当成了逃避现实的借口!
比如,你想学习创新营销思维,想学习营销技巧,想转行做网络营销,买了课程学习,买了书籍看,又看了视频学习,结果没有去实践,只是纸上谈兵!
这样的学习能有效果吗?
总觉的自己可以再等等,再看看,还没准备好,于是疯狂看书,还觉得自己是在为未来转行做准备、做基础,这样以后转行了才不至于被人笑话。
结果准备了1~2年了,你还是那个只知道疯狂学习,却毫无进展的你。
实际上,信息通讯如此发达的今天,学习早就变成了世界上最容易办到的事情。
网络中各种学习课程从未间断,穿着睡衣就可以学遍全世界。
但是学习再用力,又有什么用,你连学习的方法都没找对!
1、学习再用力,用错方法都白搭
好像很多人疯狂学习后,却发现没有提升自己的技能,还浪费了很多时间,又伤害了自信,然后陷入自卑觉得自己什么都学不好,恶性循环。
这是因为学习的方法根本就是错误的。
根据美国教育界常用的“布鲁姆认知体系”,我们平常学习时的“看书、记忆”等方法,属于“低层次思维”。
当然了,不打这些基础就没有思维的上层建筑,但时间一长就会觉得极度枯燥而无法坚持,很多人的学习之路就断送在了这一步。
而学习效率最高的分析、评价、创造则属于“高层次思维”。
国家培训实验室(NationalTrainingLaboratories)做过的一个学习方法效果测试也给出了支持论证:
通过阅读能吸收的知识仅为10%,而通过讨论,实践或向人讲述的方式,知识吸收率高达50%,75%和90%!
也就是说我们平时所谓的看书学习,也就是在底层方法上徘徊。
看了这么多书,真正吸收的却始终有限!
2、以为强迫自己学习,就能有收获
最近看到朋友为了强迫自己学习:
加入各种打卡群
学习互助帮
打卡app
对自己执行*师化管理
每天朋友圈发的不亦乐乎,渐渐的我发现他不发朋友圈了。
随问之,他说这种疯狂的学习车轮战好像没有让自己达到预期的的学习效果,还感觉越发沉重和压力,只能放弃。
其实想让自己主动去学习,主要是你对它感兴趣。
仔细想想,那些让你反复崩溃的书和课程,有多少是你真正感兴趣的?
逼迫自己学习时间久了,也就产生抗拒了,到后面哪怕面对有兴趣的东西,也不想学习了。
所以,别觉得朋友圈打卡王都很强大,除非他真的正好学起来感到兴致勃勃,否则就是在杀鸡取卵,扼杀最珍贵的学习本能。
3、不是不学,是要用对方法
前面说了那么多,并不是想说放弃学习,放弃读书。
而是学习也需要用对方法
学习中最常见的一种就是,什么都想要学,并且希望都能学懂。
结局通常是摊子越铺越大,越挖深越无力,最后伤及脆弱的自信心。
其实大佬们都在崇尚“极简”。
年乔布斯回到苹果,上任即砍掉90%的产品,专注于其中1,2种;每年的百杰集思会,他会问大家:
“我们下一步该做的10件事是什么?”
在大家提议、辩论、确定这份列表后,乔帮主会将后7件划掉,然后宣布:
“我们只能做前3件。”
即便是你有一颗探索全世界的心,也要明白“极简”每个阶段只专心几个主题。
别闷头学,去实践,去创新!
山本耀司也这样说过:“一定要走出去,到世界上去闯荡”;“不要只用头脑学习,要训练。”
通过讨论,实践和讲述,你才能更快抓取吸收知识,而只有掌握高层次的思维技能(分析、评价、创造),你才能真正体验学习的快乐。
如果你想成为后期制作大咖,看很多视频教程,努力练习,学的很辛苦,实际上进步还没有找个机会实践收获多。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只学习自己想学的东西,毕竟生活还是很现实的。
那么,你可以告诉自己,不是以后找机会把学的东西用起来,而是为了用而学。
人生的努力当然是永远不嫌多的,但别人懂得坐车,而你只会跑,就是渐渐拉开差距的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