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肿物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高等教育学泰斗潘懋元辞世毕生不倦育人 [复制链接]

1#

天目新闻记者吴越周娜

12月8日,福建厦门,多云。厦门大学的学子们,用不同的方式,悼念着一位从教88年的百岁学者——“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奠基人”,潘懋元先生。

天目新闻从厦门大学获悉,12月6日8时50分,我国著名教育家、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潘懋元先生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抢救无效逝世,享年岁。他培养的近50名学者目前在高等教育领域颇有成就,已获得学位的硕士、博士有百余名。

图源:厦门大学

“先生”——是潘懋元学生和朋友们对他尊称,就如他的名片,没有任何职衔。因为大家都知道,虽然先生著作等身,声誉满天下,他最爱惜的是教师这个职业,“我一生最欣慰的事,是我的名字能名列教师的队伍中。”

理念超前,乐见学子“争吵”

批改每篇论文至少闭关一周

“课堂很热闹,某个问题提出来,先生非常乐意我们‘争吵’,他接受不同观点,旁听生都说很‘过瘾’。”12月7日晚,潘懋元先生年近80岁时教导的博士生,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高耀明向天目新闻记者表示,时过20余年,他至今难以忘记先生孜孜不倦、严把学术标准、投身高等教育的情怀。

潘懋元先生家的学术沙龙

每周五晚上看完《新闻联播》,便是潘懋元先生家的学术沙龙,学生们到先生家喝咖啡、吃点心,学术观点随便聊,先生阅历广,都会和学生交流。在潘懋元先生的书房里挂着这样一句箴言,“板凳敢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高耀明介绍,先生把前半句的“甘坐”改成“敢坐”,这是他一生秉持的治学之道,他告诫门生们,做学问要“自甘寂寞、敢于创新、自强不息”。

高耀明追忆,年博士班刚开学,潘懋元先生让他研究“高等教育走向农村”这一课题,博士毕业论文也写了这个,“听到就懵了,当时这个理念超前,理解的人很少,我反复和先生讨论了多遍。”潘懋元先生常说搞高等教育研究,就得走在改革发展之前,理论要起到引领作用。20多年后回头看,乡村振兴、智慧农业都需要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回去反哺农村。

“20万字的博士学位论文上交两周后,先生通知我去取论文。”高耀明向天目新闻记者回忆,他震撼的是,先生几乎逐字逐句地批阅了他的论文,“潘先生当时非常忙,但到了他批阅学生的学位论文时,审阅一篇论文他至少要‘闭关’一周,闭门谢客,专心看论文。”

先生一丝不苟对待学术研究,让高耀明心生敬畏。高耀明拿到论文后,整理统计发现,这些批注总数多达处,其中28处纠正错别字、漏字或标点符号错误;11处质疑文中的观点或数据;8处提出修改意见等。

潘懋元先生在高耀明学位论文初稿上批注的类别和次数

高耀明说,在论文指导中可看出先生的教育方式,既非保姆式的事事包办,也非放养不闻不问,他尽管从不向学生发脾气,“威信”自在学生心里,“有次同学睡过头上课迟到拼命跑到教室,一坐到凳子上差点晕过去,就怕先生批评。”正如孟子所说:“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高耀明只是潘懋元先生培养的知名高等教育领域研究者之一。

厦门大学开设高等教育学40余年来,潘懋元共培养(含间接培养)了余名博士研究生和余名硕士研究生。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陈斌称,每学期结束,先生需阅读至少50万字,对每篇学生论文的总体思路、逻辑框架等逐一进行评阅,肯定论文的精辟见解和创新点,也对论文中不足之处也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

自称曾遭遇两次“失败”

全国首创高等教育学课程

潘懋元先生岁那年表示,他这一生对两次失败经历记忆犹新,也促使他励志当一名好老师,研究高等教育。如他所坚持的,他将毕生精力,都倾注在了教育事业。

15岁时,潘懋元先生初中毕业后在家乡当一名小学老师,教三年级国文和算术。不过,第一次上课以失败告终——当时,一走上讲台,他非常紧张,结果准备了一节课的内容十几分钟就讲完了。学生见状,在下面吵闹,课堂秩序混乱。这次失败的经历使他立志要当一名好老师,于是他选择进入师范学校学习。

图源:厦门大学

新中国成立初期,有一大批革命干部转到大学来工作。他们为了变外行为内行,要潘懋元先生为他们上教育学课程。可当潘懋元先生把普通教育学的那套内容照搬过来教授时,前来参加学习的干部不满意了:“我们现在是办大学,不是办中小学。”

潘懋元先生称,这次又失败了,也因此认识到“不能把大学生当成小学生、中学生一样来教育”,大学必须要有自己的教育理论。年,潘懋元先生和他的同事一起在厦门大学开设“高等学校教育学”课程,该课程首次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被搬上课堂。

年,潘懋元先生在厦门大学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也就是如今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前身。

此外,他还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多个“第一”:包括出版了中国第一部高等教育学专著《高等教育学》;申请到全国第一个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授予点,被评为首位高等教育学的硕士生、博士生导师;还先后促成建立了全国最早的四个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点,积极谋划和支持其他大学的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点建设。

“他不喜欢唯一,鼓励大家都应该努力成为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开创者。”据学生回忆,“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是潘懋元先生曾经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潘懋元先生的百年人生,见证中国高等教育学从无到有,从有到繁荣。

百岁先生躬身教育一线

幽默亲和又常妙语连珠

潘懋元先生常说,要知道他教了多少年书,很容易,把他的年龄减去15年就是了。88年教师生涯,他教过小学生、中学生,也成为了大学生、研究生和博士生导师,但从没为自己设定过退休年龄。

上网课时的潘懋元先生

年,百岁高龄的潘懋元先生仍在带教研究生,每天学习、工作6小时。当年6月,潘懋元先生应教育部邀请成了全国最高龄的网课“主播”,报告时长近1小时。当天,他穿白衬衫,系领带,端坐镜头前,开场活跃教学气氛,“这个线上直播,你们可以看见我,我看不见你们,也就是说我‘目中无人’……”说到这,观众都被逗笑。

实际上,睿智的潘懋元先生一向幽默亲和,妙语连珠。他给学生家长作报告时经常说,千万不要要求你的孩子一定考到分、第一名。他主张重视学习,但不要一天到晚死记硬背,这样不可能成为创新创业人才。潘懋元先生多次访问上海师范大学,96岁那年还拄着拐杖和同学们开沙龙,本来1小时的讲座,结果潘懋元先生讲了1个半小时。当学生们问他如何保持健康长寿,潘懋元先生回应:“要思考,要不断的动脑筋。”

谈及“教育子女有何秘诀”,潘懋元先生干脆地说了两个字——“不管”,即让孩子自由发展。孩子碰到问题了,家长可以指点一下,但不用整天盯着他们长篇大论说教。当然,不管孩子的背后是管好自己,“家长自己要以身作则,这是最好的。”

“不言之教”在其长子潘世墨的描述中也得到了印证。年,在潘懋元先生百岁之际,潘世墨撰写过一篇文章,回忆父亲“打小就看见他总是在忙,白天一早骑自行车上班的身影,深夜灯下伏案的背影。时至今日,仍然如此。这两三年父亲出门少了,在家里不外是3种状态,在书房看书报、写文章,在客厅与客人、学生交谈,在寝室小憩、闭目养神。”

在潘世墨的眼中,父亲的形象是勤奋上进、自爱自律的。

“年夜饭和红包”的故事在师生间广为流传。年,福建省授予潘懋元先生“杰出人民教师”称号,奖励了一辆车,老人直接把车卖了20万元,把大部分钱平分给院里的老师,剩下的过年时请全院吃了顿团圆饭、发红包。年,厦大又授予他“南强杰出贡献奖”,奖金也是20万元。这次老人先拿出10万元分给全院50位师生,再拿出数万元资助给贫困学生。

“当老师,每天面对的是生动活泼的人,天真烂漫的小孩和朝气蓬勃的年轻人,这多好啊。假如有第二次生命,我还是愿意当老师。”潘懋元先生曾经的感慨,在师生心里久久回荡,缅怀他的朴素、炽诚,将毕生心血倾注在高等教育事业的高尚作为。正如入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时,主办方给予潘懋元先生的推荐语:人不下鞍,马不停蹄。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